互助互爱渡过难关、细心周到调理病情、善良热心参与公益……在兴庆区文化街山河湾社区,有两对老年模范夫妻的故事传为佳话。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传奇,而是用最质朴的方式,在岁月的长河中坚守着对彼此的爱,传承了优良家风,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以实际行动谱写文明乐章。
6月10日,记者来到山河湾社区鼓楼尚街,67岁的吴建斌正在做家务,一旁的妻子马丽华笑容满面地向记者介绍丈夫今天遛弯时买的新鲜蔬菜,“在旁人眼里再寻常不过的独自买菜、做家务,我爱人用了很长的时间才重新学会。”说到这,马丽华眼里满是欣慰,“就连人民医院的大夫都感慨地说,‘在重症监护室住了快6天的病人,如今恢复得这么好,真的是奇迹!’”
故事还要从2023年说起。那年3月的一天,马丽华因髌骨老化进行关节置换手术,住院期间,丈夫在医院精心看护她;出院后,又多次用轮椅推着她从家到医院换药。两个月后,在丈夫的陪伴下,马丽华渐渐能拄着拐杖在楼下缓慢行走。
本以为这个坎已经过去,却不料,吴建斌出现了肺气肿、肺炎,但由于牵挂妻子,他每天晚上都要向医生请假,回家照顾术后行动不便的妻子。一周后的凌晨4点多,马丽华发现丈夫昏迷不醒,被医生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在重症监护室住了5天半后,又被确诊为糖尿病。
一连串的打击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家庭。马丽华在手机上定了好几个闹铃,每天定时唤醒丈夫服药,每种药的服用间隔在半小时以上,丈夫脑梗最明显的后遗症是浑身无力、认知能力下降,每天的8种药根本无法识别,烦琐的服药过程考验着马丽华的细心与耐心。
为了不让丈夫留下更多的脑梗后遗症,马丽华连续三个月,一边拄着拐杖,一边带着丈夫,打车来往自治区总院进行康复训练。为避免丈夫肌肉萎缩,她天天下午陪丈夫走路锻炼,走完一趟,赶紧坐在凳子上休息,休息一会儿又陪伴丈夫走路。
与此同时,马丽华每天拄着拐杖下楼,选择新鲜蔬菜,购买了玉米面、荞面、莜面,用食疗改善丈夫的糖尿病。丈夫是个非常勤快、爱干净的人,脑梗后浑身乏力,不能干家务,每天昏昏沉沉地就想睡觉。醒来又胡思乱想,认为自己得了这么严重的病,生活质量下降,还拖累妻子,总想着自己做些什么来帮助妻子。
一次,马丽华外出办事,进门后家里一股煳味,她急忙跑到厨房,发现丈夫正在发呆,满脸愧疚地说:“我看你太忙了,就给你煮了豆子。谁知道水倒少了,豆子煮糊了、锅也烧坏了。”马丽华内心既感动又心酸,她赶紧安慰丈夫说:“没事的!谢谢你为我煮豆子。这个锅用的时间久了,早就想扔它呢。”随后,马丽华耐心地打扫卫生,收拾残局。从此,她每次出门办事,都要给丈夫准备好午餐,并提前烧好开水,千叮咛、万嘱咐,让丈夫照顾好自己就好。
在马丽华的影响下,丈夫生病后,儿子、媳妇每个周末都回家帮着拖地、做饭;邻居们来家里探望时,临走时都顺手将她家门口的生活垃圾带到楼下。结婚42年,一急一慢、性格互补的马丽华和吴建斌在小家庭里演绎着大文明。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世纪园小区,84岁的陈知远和81岁的饶楚群夫妇便携手出门,他们坐上公交车,前往中山公园散步、打太极。下午,爱唱歌的陈知远在社区合唱团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排练、演出,饶楚群则和小区的老邻居们一起坐在楼下的花园里,晒太阳、聊聊天,性格开朗的饶楚群,总是能给大家带来欢乐。
除了各自的爱好,陈知远和饶楚群夫妇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他们精心准备节目,参与社区组织的文艺演出,踊跃参加公益志愿服务,帮忙打扫社区卫生、慰问困难家庭、为青年学生讲述历史、家风故事。
多年来,夫妻俩总是相互陪伴、相互照顾。当一方身体不适时,另一方无微不至地关怀照料;当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毫不犹豫地给予支持与鼓励。提起婚姻“保鲜”的秘诀,饶楚群总结道,“我们的幸福就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包容的基础上,婚姻就要互敬互爱、互相信任、互相包容,才能走得更好。”
结婚大半辈子,陈知远和饶楚群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彼此相守一生的承诺,也激励和温暖着年轻夫妻用真心真情守护自己的家庭,共同携手营造温暖、和谐、文明的和谐社会。(记者 徐碧颖)